卫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卫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
西周时期 帝丘一带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388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的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西北)、五鹿(今清丰南)、清丘(位于市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异常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之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暴动——百工起义。同时,因帝丘“据中国要枢,不独卫之重地,抑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争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式微,最后仅剩濮阳城(今濮阳县东南)一弹丸之地。公元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公元前240年,东郡治濮阳。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