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哈尼族: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草顶能遮风挡雨,也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哈尼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哈尼族服装,多用蓝色和黑色,款式和装饰众多,尤其是妇女服饰,纷繁多姿。各地妇女服装上身有长衣、短衣、斜襟、对襟、有领、无领、有扣、无扣、长袖、短袖之分,下身则有长裤、中裤、短裤、长裙、中裙、短裙之别。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众多,最主要的是十月年和六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六月年,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是哈尼族的农业祭祀活动,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由于哀牢山区各地气候差异,农业节令耕作时间亦有差异,因而,各地节期略有不同,节期有长有短,有的地方节期4天,有的则6天。

  哈尼族命名采用父子连名制,以父亲名字的末一个字或两个字做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前两个字。例如:黑嘎(父名)——嘎唠(子名)——唠筛(孙名)……。这样,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现在流传的父子连名家谱,一般在40代至55代左右。

  哈尼族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人数不多。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妇女头饰异彩纷呈,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扎染布是白族妇女传统的装饰品,她们使用的头巾、手帕和挂包大都是用扎染布做成。

  白族喜食酸辣,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等。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红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还寓示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乳制品乳扇是白族特产,色泽淡黄,状如扇,薄如纸,味道鲜美。

  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少数人家住“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角楼”等,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楼房。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它的起源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叫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结棚为市,万商云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产品、中草药材、骡马牲畜和日用百货。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热闹非凡。

  此外,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本主节等也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白族大多信奉本主崇拜。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傣族:

  傣族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生、鲜、酸、辣、野是傣族饮食特点。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甜菜花、芭蕉花、刺桐花、金雀花等,大约30多种。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

  傣族地区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僧侣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才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

  更多云南少数民族风俗:点击查看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