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123身份证归属地
632123身份证归属地是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现已经撤销,新发的身份证中不再使用。
资料参考: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bz/a/201713/201708041017.html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旅游景点推荐:
鲁班亭
鲁班亭是县级重点文物保单位,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都城区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区景观之一。远远看去,好像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画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来到那里,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巨石。该亭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
清代陈晓晴咏亭云: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瞿昙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始建于明代初年,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距城区约21公里。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仅存残垣断壁;全寺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柳湾墓地
柳湾彩陶展厅柳湾,在乐都区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占地面积为112500平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1974-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每年前来参观、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和游客络绎不绝。